19年前,硕士刚刚毕业的青山周平只身来到北京。那是北京奥运会的前夕,在建设“人文奥运景观”的倡导下,这座厚重的历史老城顺势迎来了全面的更新改造。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场馆拔地而起,杂乱老旧的京内旧城亟需整治。在新与旧的冲突和融合中,青山周平看到了一个正处于巨变中的中国,为了能亲眼看一看这种变化,青山周平在北京经过半年的实习后,决定留在这里。
青山周平最初租住在北京的胡同四合院里,在胡同里的生活体验,让他看到了以“共享空间”为主要形态的未来城市生活方式。
在公寓住了没几年后,会讲一些中文并渐渐熟悉了北京生活的青山周平搬进了二环内的胡同四合院。这里生活起来不如公寓方便,但对建筑师来说,四合院是北京城市文化与观念的绝佳表现者,甚至隐含着本地人的生活哲学。最初被传统建筑形态吸引而入住的青山周平,在实际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四合院并非他所认知里的“老的建筑”,从一砖一瓦到邻里关系,蔓延出了一种非常“未来的生活方式”:“人们会在胡同里共享空间,把很多空间变成他们的餐厅、晾衣服的地方、工作的地方,将生活延伸到城市的公共空间里。这种共享城市公共空间的方式,像是一种未来城市的形态”。
对于任何一座城市的更新来说,“老城区”都是难以绕开的城市灵魂。如何在传统之中,开拓一种更适应当下生活、以及未来时代的方式,成为每一位城市更新项目参与者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在北京,沿着中轴线铺展开的胡同四合院,是一代又一代北京人的家,“拆除重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城市发展的现代化问题。以“点”带“面”,通过对一个个四合院、老建筑的精细化改造从而带动街区的整体更新,这是一种新的思路。
2014年,已经参与过不少北京更新项目的青山周平和藤井洋子共同创立建筑事务所B.L.U.E,同时受邀参加了电视节目《梦想改造家》。“海外建筑师”、“北京老胡同改造”、“极小空间利用”等多重标签,让他瞬间在社交平台走红。“很多人最开始认识我就是从《梦想改造家》开始的”,在这一被青山周平视为职业生涯转折点的节目中,从仅有24平方米的南锣鼓巷大杂院到43平方米的灯市口六口之家,他将自己的胡同生活经验融入到项目改造中,在尽量不改动建筑原生形态的同时,通过对空间的合理化重置,改善原本杂乱、不便的居住体验,以适应现代人的居住方式。
青山周平在《梦想改造家》节目中,改造的24平方米的南锣鼓巷大杂院民居实景。
近些年来,北京的城市更新类型基本围绕着“拆迁重建”和“小规模改造升级”两大类型而渐次推进。在“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倡导下,无论是“旅游开发型”、“社区营造型”还是“产业类更新”等领域的更新改造中,人们更为重视在原有建筑基础上的优化升级。
从前门大栅栏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商业化激活,到冬奥会之际将首钢工业遗迹的文化复活,再到东四街区的打造“精品胡同生活”......多重业态的导入、设计修缮让失去活力的老街区重新成为了时下年轻人心中的潮流城市生活地标。
《梦想改造家》节目中,青山周平在改造的另一个极小空间43平方米的灯市口六口之家实景。
就在今年,青山周平再次参与了北京老街区的一个更新项目。与几年前,人们对“更新”即是“拆除重建”的粗暴理解不同,当下呈现出的精细化改造趋势让他感受到北京对城市构建中“人文性”的深层次需求。该项目是位于北京三源里菜市场中的一个老店面,仅有25平方米却因为处于菜市场北门入口的特殊位置,而成为三源里的特殊门面。
青山周平在遵从周围传统建筑环境的基础上,以”咖啡文化”为媒介,在强调建筑单体天然感和艺术性的同时,巧妙地让改造后的门店融入到社区环境中。尽管三源里菜市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老北京社区菜市场,但其邻近各大使馆、亮马河畔的特殊地理位置,为这一本地菜市场带了崭新的改变。既有小时候的烟火气,又融合了多元的人文气息,再加上多样业态的融入,使得三源里菜市场开始让慢慢的变多年轻人也养成逛菜市场的生活小习惯。这些并未大动干戈的人文性更新,为平凡而传统的城市生活场景注入了新的精神活力。
位于北京三源里菜市场入口的Grid Coffee三源里店,不同于以往的常规商业或住宅项目,菜市场与咖啡的结合,将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放在了一起,再一次尝试探讨了了城市更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如何有机融合。
当城市化高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空心化”是一个很难避免的难题。在北京,年轻人主动选择离开了胡同中的老宅,去到更远、生活性价比更高的外环城区生活。老城区越来越像是一个老年人的城市,无论是常驻人口,还是生活小习惯都趋近于老龄化。
2017年前后,北京兴起的老城区文化更新潮流,以“文化产业园”、“精致生活区”等多种形态吸引了不少城市青年重返老城区。但在整个更新改造过程中,参与在第一线的青山周平作为建筑师,依然感受到一些仅凭“建筑规划设计”而没有办法解决的客观难题,比如城市更新最大、最难的突破点是“街坊邻里关系”。
几乎在每个更新项目中,建筑团队都会面临这种考验人情世故的人际关系处理课题。“城市更新的项目大多是在老城区里面,老城区的邻里关系,物理上的距离是非常近的。”在单体建筑的改造过程中,势必会让周围的邻居产生安全、生活小习惯上的一些矛盾冲突,处理人情上的问题,对建筑师来说无法通过学术、逻辑的方式来进行解决,“比如说我们厨房的排烟方向变了,那邻居就会不高兴,不让改。尽管根据法律,我们的改造是合理合规的,但邻居一旦不高兴,我们就无法执行,最后只能修改具体的设计。”在白塔寺胡同的改造项目,也曾因为空调外机的摆放位置与邻居一再协调。
在白塔寺胡同咖啡的商业项目时,青山周平将院子中的木构件、墙砖等老物件保留了下来。
老城区的居民们对从小成长到老的土地和环境,有着一种天然的依恋感。尽管老旧的设施已经让生活变得不太方便,但他们出于长久生活小习惯、感情习惯,对“更新”要更为警惕些。无论是隔壁邻居住宅的改动,还是新业态的融入,都会令居民们产生某种“抵抗”情绪。
新业态的融入、商业化激活也是更新过程中难以通过单纯的建筑设计解决的另一大问题。普遍上来说,老街区一般都存在严重的经济效益问题,年轻人口的流失、商业盈利无法继续维持生存,才会使得一个街区陷入没落。要促使老街区复活,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街区的经济效益问题。但这是个复杂且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远超出了一栋建筑、一名建筑师的专业范畴。青山周平很直率地说道:“比较有意思的是,无论是邻里人际关系,还是业态问题,这两点其实都是跟建筑师没关系的”。即使大多数建筑项目都有着恢宏的社会概念,但回归实际建筑团队所能掌控、解决的也只是有限空间中的有限关系罢了。
确保“更新”的结果,离不开多个专业团队、机构的协同合作。“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处理,才更有效的推进项目进度并处理问题。”青山周平坦言,在进行城市更新项目的时候,建筑师需要懂得与商业化团队、社区团队等做沟通合作,不能盲目地沉浸在自己的方案里,还需要积极寻求专业团队的帮助,才可能正真的保证老城区长久有效的更新效果。
这种不同团队之间的“对话性”,也是吸引青山周平不停投入到城市更新项目中的原因之一。人通过建筑,与过去、未来、他人产生的“对话”,“更新和新建项目的不同之处在于,更新项目的每个设计其实并不是我的意见,是在已存在的空间与我的对话中,诞生出的一种空间形态。甚至有些时候,是我要听‘它’的意见,听‘它’想要变成什么,最后帮助‘它’实现。”
不久前,青山周平去了位于日本群马县的一座小城前桥市,参观了当地一个颇有意思的城市更新项目白井屋酒店SHIROIYA HOTEL,这是一个由当地出身的本土企业家田中仁为了回馈家乡而改建的项目。前桥市距离东京约2小时车程,这里曾经是日本近现代丝绸贸易的中心。白井屋酒店的前身是江户时代现存至今的“白井屋旅馆”,1975年在现址重建。近年来伴随着人们流出趋势,前桥市原本热闹的市中心走向衰落,白井屋旅馆也于2008年停止营业。
位于前桥市市的城市更新项目白井屋酒店SHIROIYA HOTEL,慢慢的变成了了当地的艺术和美食胜地。
2014年以来,田中仁参与了众多在前桥的城市更新项目,白井屋酒店是其中最受瞩目的项目之一。建筑师藤本壮介试图将原本单一的酒店业态改造成一个更复合型的“开放城市客厅”项目,除了保留原有的酒店之外,引入了画廊、餐厅、咖啡厅、图书馆等综合业态,利用艺术和文化,为人们提供更多在这里驻足的理由。
在青山周平看来,一座衰落小城的复兴,既有着老企业家的乡土情、又能以开发、多元的年轻姿态,去拥抱更多可能,人情和包容,才会让城市具有了更为持久的生命力。有钱的人、没钱的人、有文化的人、没有文化的人、各个地区、国家的人……各种各样的人群都能在一座庞大的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空间,这是城市在包容中所展现出的人性。
而多样性则不仅是生活群体的多样,更是时间维度上的多样,“可以在胡同里看到100年、200年前的房子,也可以在里面看到未来的生活形态。”历史时间留下的痕迹,不单单是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更代表着它对各个时代的包容。
近些年,青山周平也将自己的城市更新目光从胡同四合院里,拓展到更多样化的青年城市生活空间中。2018年,青山周平以北京胡同生活萌发出的灵感而设计了一种新形态的城市生活共享社区“400个盒子”。他在城市中那些空置下来的大楼中,设置了诸多可供人居住的小型可移动“盒子”,日常可利用大楼现有设备使用水电等。尽管每个“盒子”面积不满5平方米,但他将过去用墙壁隔开的私人空间完全打开,在“盒子”之外的空间里设置了厨房、卫生间、淋浴间和洗衣间等等具有公共性质的生活空间。“盒子”之内个人能够准确的通过喜好摆放桌椅、沙发、办公桌,由此形成了一个既具备私有性质,又有共享性质的社区空间。“400个盒子社区”并非一个独立的更新项目,而是一种城市系统的更新。走出北京,我们能看到有太多城市里的工厂、大楼因为产业的升级和转移而变成闲置建筑,“400个盒子社区”概念的提出,既能在优化工厂等大量闲置建筑的同时,还能打造一种可持续的共享社区,解决城市中的居住问题。
“400个盒子”城市共享生活社区,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自由链接,形成一种新型的群居生活。
城市是由一代代人、一个个家汇集而成的文明总和,钢筋铁骨、交通脉络绝非是简单的物质营造,老旧了推翻即可、破败了新建就好。作为承载着人们太多记忆和文明的载体,随着城市化的演变,建筑理应成为人类与过去和未来对话的媒介,城市的姿态也应在更包容、开放中去容纳城市青年生活的多种可能。如今的青山周平,依然在自己的理想图景中尝试“城市更新”的更多可能,从白塔寺胡同里的大杂院到护国寺旁的木木艺术社区,在城市的“旧物”中他尽情发挥对生活的想象力,突破着单一空间对人、家以及更多生命可能的局限。对任何一座城市而言,“更新”不应只是一时发展之需,而是一种理应时时刻刻流淌在生活里的决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美国对7nm GPU/AI芯片严控:台积电等要断供中国厂商 细节全曝光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桂林火车站通报,对涉事员工做严肃问责考核,同时也加强服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AMD Zen6锐龙还是AM5接口!Intel LGA1851沉默不语
优派 23.8 英寸显示器 VA2462-4K-HD 开售,首发 99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