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前,湖州人在辛亥革命的大潮中冲锋陷阵。陈其美、沈翔云等革命先烈为之献出生命;张静江、张增熙等人为之举家纾难;姚勇忱、周柏年等中青力量为之奔走呼号。更有朱家骅、黄首民等四人身先士卒,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武昌起义。黄首民是武昌起义“首义之民”,为我国近代棉纱改良贡献颇多,创立了我国首个现代砖瓦厂——泰山砖瓦股份有限公司,被誉为“砖瓦大王”。
黄首民(1890—1976),原名黄墨林,出生于浙江吴兴县菁山镇(今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当地中医,医术高明且心地仁慈,经常对问诊的贫寒患者免除医药费。1903年,13岁的黄首民加入吴兴基督教监理会,“因家境贫寒,获得该校的优待,给予免费攻读”。当年,安吉名儒钟士英被学校聘请,教过黄首民。钟士英“有志革新,加入了同盟会,曾暗中用家中的石印机印刷、散发革命资料”。黄首民在学校接受西式英文教学,受到老师钟士英革命思想的熏陶。
黄首民革命思想的萌发客观上来自戊戌变法前后的社会变化,主观上是受到梁启超的影响。据其自述,“戊戌政变使我思想上受了一个很大的刺激”。黄首民经常翻阅梁启超《新民丛刊》和《饮冰室文集》,深受冲击和启发。1908年,光绪国丧期间,清政府号召民众留发以示哀痛,黄首民却决然剪掉辫子,“在吴兴剪掉辫子的恐怕我要算是第一人”,率先剪辫的行为备受亲友指责,甚至连教会都责备其过于轻率。剪辫的行为让黄首民成为“异端”,“很受社会的关注”,处境艰难。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留学热潮,黄首民既备受周围指责,又认为“自己的知识学力太浅”,便萌发了出国留学的念头,但收入微薄无法筹措学费,只好暂时放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首民只身前往武昌。黄首民投效黎元洪,被任命为前线督战员,和黄兴一同参加革命军。清军溃退后,黄首民被调任革命军总指挥部黄兴的卫队长,并与黄兴一同回到南京,与黄柏樵、徐源泉等在南京参加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典礼结束后,黄首民与黄兴同回上海。回沪途中,黄兴为其改名“首民”,即参加武昌“首义之民”。
黄首民回上海后,襄办党报《中华民报》,就职庶务部,黄兴让黄首民随自己到浙江继续从事革命事业,黄首民说:“我现在年纪很轻,学识浅薄,还不是做事的时候,我很希望到国外再去读几年书。”黄兴听闻后很高兴,便给他写了一封亲笔信让他找孙中山。黄首民带着黄兴的信去见孙中山,孙中山连声夸奖:“年轻人不要做官,要读书,好!好!”因黄首民英文很好,孙中山便安排他到美国官派留学,能拿到“革命党退伍军官的退职金”。不料政局变化,南北议和后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政府机关都搬到北京,官派留学的文件迟迟未得到审批。黄首民到北京找到工商部的刘揆一,得知官派留学希望很小,加上袁世凯对革命党人的忌惮排挤,建议黄首民尽快自费出国留学。
在刘揆一的建议下,黄首民加快筹措学费,得到曹成甫、张我权的资助。1913年与荣毅仁等人一同赴美留学,先入密苏里州派克大学。黄首民到美国主要想学习农科,改变国内棉纺产业落后的局面。派克大学只有文科,没有农科,黄首民又转入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寄宿在该校亨慈教授夫妇家,并得到其资助,减免了学费。就读期间,黄首民的成绩通过了清华大学的审核,获得庚子退款的官派留学生补助,继续在阿拉巴马州立大学读农业管理学课程,拿到农学学士学位。黄首民求学若渴,珍惜留学机会。1916年暑假,还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公司组织与管理的课程。在校期间,因其能言善辩、勤奋上进、学业优秀,颇受老师和同学欢迎,曾获得徽章和奖学金。
1917年,黄首民回国,在恒丰纱厂总经理聂云台建议下,到上海杨树浦恒丰纱厂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民族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其中,棉纺织工业发展显著。包括聂云台在内的实业家开始注意到中国农作物品种改良问题。1917年,聂云台与穆藕初、黄首民、郁屏翰、吴善庆、尤惜阴六人联合发起中华植棉改良社,并制定改良社简章。简章指出:“本社以联络振兴内国棉产之,交换知识,以求棉业改良之普及为主旨”,其宗旨是“专以研究棉产为范围,冀以天然之地利,施以人力之改良,庶将来东亚棉产成为商战健将,用兴实业而挽利权”。黄首民等人积极推广洋棉良种和机器轧棉技术,中国的洋棉种植培养面积和产量有了大幅提高。
1918年,黄首民担任恒丰纱厂经理,因其能力出众、为人和善,在工人中威信颇高。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号召日货。1919年5月7日,恒丰纱厂门口张贴告示:“国耻纪念日,禁止日本人进厂”,并宣布废止与日本洋行签订的合同。5月8日,召开全体大会,黄首民在会上怒斥日本的狼子野心,又痛恨国人不团结,“日人屡次与中国人交涉,无不如愿以偿,实由汉奸之甘心卖国,而汉奸之得肆行无忌,实由国民之爱国心薄弱以养成之故。今日之会实欲提起国人之爱国观念,且尤贵乎能自实行,始能令人感动”。黄首民的爱国主张得到工人认可,被推举为代表负责与外界联络。
1920年,黄首民到王儒坚创办的华丰纱厂担任协理。1930年代,受美棉和日纱价格影响,华商纱厂普遍陷入经营困境,中国棉纺业经历了长达六、七年的经营危机。1932年,黄首民受邀出任破产重组后的傅益纱厂总经理。1933年,黄首民出席中华棉产改进会第二届年会,并在会上致辞:“中国为农业国,棉花为农产之要者,乃竟自产不敷自用,不特国家经济损失甚巨,吾人从事纺织,深感痛苦……更愿代表吾业,敬祝诸君继续努力,以完成改进植棉之宏愿,诸君成功,即中华民族复兴之一端。”如致辞所言,他同诸多致力于植棉改革的同仁一起,继续为促进棉纱行业发展而努力。
1920年,在建设恒丰纱厂二厂过程中,黄首民发现供应的砖瓦质量很差,“旧式之砖瓦,物质既不坚固,形式又少美观,瓦不能胜风暴之催,砖不客耐冰雪之冻”。驱车行驶在繁华的闹市区,黄首民看到马路两侧的建筑物大多用国外进口的洋砖、洋瓦构建。“国产砖瓦皆不合应用于新式建筑,以致各都市如上海、南京等处之新建大厦所用建筑材料,均须仰国外,利权外溢,可惜孰甚”,“鉴于年来提倡国货,改良土产者,日趋月盛,惟砖瓦一业,提倡改良者,尤属廖廖”,黄首民心有不甘,遂萌发“建立民族工业基地,生产中国自己的品牌砖瓦”的念头。阴差阳错下,黄首民在上海遇见了正在牵头创办砖瓦厂的戴补斋、柳佐卿和李仁斋三名乡绅,商议后决定在嘉善县干窑镇三板桥畔办厂。1921年,向农商部申请在上海设立泰山砖瓦有限公司,厂址设在嘉善县干窑镇(即泰山砖瓦一厂),厂地面积有一百余亩。因经营得当,货品深受社会欢迎,购买者主要是国人。
1922年,华丰纱厂重组,黄首民辞职,全力投入泰山砖瓦二厂的建设。他在上海新华龙镇购地一百多亩,建造新式厂房。厂址南临黄浦江,北接沪杭铁路,交通便利。黄首民一面派柳子贤赴美各砖瓦厂实习,一面扩充股本。“股份总银数为一百万,每股一百元,创办时仅招足二十五万元”。由于对砖瓦行业不甚了解,准备期间花费了较多资金和时间,砖瓦厂所用主要设备多是进口,从德国进口一座200匹发动机,美式圆窑12座,“不仅制砖机器,如磨粉机、筛粉机、和水机、坯条机及压机等,均向美国购来,耗资颇多。前期一度资金困难,幸得到在金融界的湖州老乡钱新之的帮助,才度过难关。从筹备到公司正常运作,经过了七年的时间,方才稳固”。1925年,上海福州路建造花旗总会的营造厂从美国进口了紫色绉纹陶瓷面砖(作外墙装饰材料),这一建筑材料引起黄首民的关注。公司立即组织力量研究,经反复试制,1926年成功研发出薄型陶瓷面砖,黄首民将之称为“泰山面砖”,其色彩及性能均优于进口产品;1928年,该产品获国民政府工商部十年的专利权,审定商标为“TS牌”,商品类型为砖瓦,名称为“泰山砖瓦股份有限公司”。泰山砖瓦股份有限公司,设董事、监察、总理、协理、厂长、工程师,并分总务处、第一厂、第二厂、机务部、花砖部、杂工部、窑务部等部门。各董事、监察及职员等均为工商界有名之士,“学识丰裕,经验宏富,朴实耐劳,为不可多得人才”。董事有:钱新之、聂云台、黄首民、周仲衡、胡宣明、杜家坤、江葆真。监察有:叶舜九、朱成章。其中,钱新之为董事长,黄首民为总经理。
1929年,龙华二厂工人有470余人,其中男工380余人,女工70人,童工28人。工资计算分按件与按日,前者多是粗工,后者是精工。每日工作9个半小时,工资有最高和最低限度,男工最高每工5角,女工2角8分,童工3角;男工最低3角5分,女工2角,童工2角2分。公司免费提供食宿,并聘请医生免费为工人检查或治疗,如果有工伤,另加抚恤金。“厂方对于工人福利事业提倡颇力,卫生、教育、娱乐、储蓄诸恰。十年来未曾有过工潮或者任何纠纷”。相较于别的企业,泰山砖瓦公司工人待遇可谓优厚,充分保障各项福利。
龙华第一厂在嘉善县,专做青瓦及红砖等物,第二厂在上海新龙华镇,出品较多,有TS牌火砖、火泥、工业用耐火器、青红平瓦、屋脊瓦、青红机砖、普通砖及特色薄面砖等。“制瓦所用之黄泥,来自嘉善、嘉兴,火砖所用之白泥和面砖所用之白泥、紫泥,分别采自无锡、宜兴、安徽、山东、广东等处”。制砖过程,将原料泥料晒干或焙干,放入研磨机,再放入筛粉机筛成粉,再用水调和,切为熟坯阴干,放入窑内烧制成熟瓦。
泰山砖瓦厂前期产量不是很大,营业状况较为稳定,主要是南方市场。1922年—1926年,“中经齐卢之战、孙张之战,砖瓦销滞,市价低落”,“连年受战事影响,不克进销至华北各省及我国内地”。泰山砖瓦厂发展的转折点出现在1926年,当年薄面砖一经问世,便深受欢迎,为社会人士所称誉,上海当时最新的建筑都采用泰山面砖,如静安寺外国青年会、法租界二大百货商店、外滩日本邮船会社,“如今京沪伟大建筑,如四行储蓄会、峻岭大楼、百老汇大厦、外交部、铁道部、中央医院、卫生署及各大商店住宅,几无一不乐于采用泰山公司出品之砖瓦”。1924年,泰山砖瓦公司在上海总商会化学工业展览会中获一等奖。1925年,在江苏省召开的物品展览会上荣获粘土制品类一等奖,得到金质奖章。
以1928年为例,“龙华第二厂年产额350万枚之瓦,400万之普通青砖,1500万枚之薄面砖……嘉善第一工厂年产额瓦150万枚,普通砖250万,火砖50万枚”,两个厂年产量达2700万枚。抗日战争期间,工厂被日军侵占,处于停滞状态。战后逐步恢复经营,但产量大减。“每日工作11小时,烧窑终年日夜不辍。制坯时期,通常4—11月,其他月份,因气候寒冷,停止制坯。各种出品,除订货不计外,每月平均产量,平瓦约40万枚,普通砖约60万枚,面砖火砖,共约五六十万枚”,相较于战前,产量已一下子就下降。“一年间制造总额,据公司人员之估算,大概百万元”,国内“最大销厂为上海,其它如南京、杭州、厦门等地较少”。
1921—1926年,是泰山砖瓦公司的初创时期,品牌和市场尚在探索中;1927-1937年,是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口碑良好,利润丰厚,业务逐步扩大;1937—1945年,公司被日军侵占,后艰难复产;1949年后,是其转型期。1949年上海解放以后,黄首民变卖自己在南京的房产,将资产金额的投入工厂,使企业慢慢复苏。随着中国冶金工业的发展,黄首民转变经营方向,生产冶金工业急需的耐火材料,同时积极为申请公私合营做准备。1954年10月,上海重工业局批准泰山公司合营,厂名改为泰山耐火材料厂,黄首民任经理。
1937年,《新闻报》记者潘仰尧对黄首民做了专访,潘仰尧评价“他是革命界的一位老前辈,一位抛弃了许多做官的机会而从事经营实业的人物……态度是多么诚恳和蔼,没有一些矜持,也没有一些夸张,切切实实讲述个人的生活史”。当记者问及黄首民,可否分享一些艰苦创业的经验时,黄首民认为当下的青年只愿意做leader(带领、领导),不愿意做Follow(服从、追随):“凡是真正的领袖,他一定富于服从与合作性,能服从与合作,这是做领袖的原则。”建议青年人少一些领袖欲望,多参与实践,向身边的人学习,才能进步。黄首民认为,人才是公司发展壮大的主要的因素,资本和管理次之。“因为人是一种原料,管理不过是一种技术”,得不到好的人才,管理技术再高明也无济于事。用人上,主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给予下属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空间。管理上,讲究分工合作、简化步骤、提高效率。黄首民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是泰山砖瓦公司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1929年《上海星期日》评论:泰山砖瓦公司的发展壮大主要归功于企业的自我管理,泰山砖瓦公司的总经理黄首民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曾在恒丰纱厂和华丰纱厂担任过总经理。
黄首民年少失怙失恃,穷且益坚,胸怀大志,革命思想前卫,只身赴武昌参加起义,功成后放弃做官机会赴美留学。学成归国,投身于棉纱行业,致力于改良植棉技术和推广棉纱的机械化生产。中年感于“洋货充斥、国产沉沦,屋居为人生三要素之一,木材水料犹仰于外人”,奋而跨行创业,克服资金、技术等难关,实业兴国,将泰山砖瓦公司建成国内砖瓦建筑领域首屈一指的民族企业,甚至在东南亚等地也有广阔市场。可以说,黄首民掀起了“建筑领域的革命”,时人评其“学识卓越、久负盛誉、办事干练”。黄首民在求学、革命、任职、创业期间,皆勤奋勇毅、正直不屈:五四运动期间,黄首民带头日货,取消日本订单;抗日战争期间,坚决不与日本人合作,在民族大义面前,是非分明;在国家和人民利益面前,不计个人利益,热情参加公私合营,以劳工利益为上,善待劳工。
黄首民只身参加革命、去官求学,实业兴国之举既与时代大背景下的“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有关,也是近代湖商“仁和、诚信、道义、勤俭”的价值观体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